宁古塔不是一座塔,而是一个地名,“宁古”是满语的说法,汉译为数字“六”,满语“塔”是“个”的意思,“宁古塔”的汉语是“六个”。
【资料图】
该地位于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是清朝统治东北边境地区的重镇,吉林三边之首,具有极为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同时也被视为满清的龙兴之地。
但地位的重要,并不能掩盖这样一个事实——宁古塔地处边疆,土地贫瘠,是穷山恶水的苦寒之地。清政府因此开发出了宁古塔的另一个作用,流放犯人。
凡是被判流放宁古塔的清朝官员,无不怕得要命,心理承受能力差一点的,甚至宁愿自杀也不愿前往。那么,这些人为何如此惧怕呢?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宁古塔生存环境恶劣
宁古塔是个冰雪世界,常年冰封。清代史料《研堂见闻杂录》中有这样的记载:“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清初著名诗人吴兆骞因顺治十四年的科场案,无辜遭累,遣戍宁古塔二十三年,他的家书《上父母书》中这样描述宁古塔:“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这样的地方,生存环境太过恶劣,养尊处优的官员们哪里受到了此地的寒风暴雪。
难怪有人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这话并不夸张,在很多清朝人眼里,宁古塔比黄泉还恐怖。
宁古塔太远,路途艰难,路上就得死大半
宁古塔离京城的路程约有七、八千里地。如此遥远的路途,被流放官员还不能坐车或骑马,得一步步走过去,至少需要5个多月的时间才能从北京走到宁古塔。
而且,流放可不是旅游,路途上女眷被侮辱是常事,发烧感冒身体虚弱都极有可能导致死亡,而且越往北越冷,哪怕不生病,也有可能被冻死。
最可怕的是,路上还有许多吃人的野兽。流放者往往半道上就被豺狼虎豹吃掉,甚至被饿得丧失理智的当地人分而食之,能活下来的不多。
也就是说,不用走到宁古塔,每批流放的犯人路上就得死大半。既然如此,何必受那大罪?自杀还比较省事。
流放宁古塔代表着彻底被皇帝厌弃,基本没有翻身的指望
“流放宁古塔”是一种比较残酷的刑法,清朝皇帝如果对某人还有一丝宽容,就不会判他流放宁古塔,海南、云南、广西等地也就行了。
换言之,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官员,已经被皇帝厌弃,基本没有翻身的指望。对很多官员而言,政治生涯的终结简直比身体死亡还要不可接受,自杀也就能够理解了。
受顺治年间科场舞弊案牵连的江南才子吴兆骞,因特别有才华,在当时极有名气,很多官员为他感到可惜,于是大家展开了援救活动。
从他出京的顺治十六年开始,一直救到康熙二十年,整整用了二十三年的时间,最后是他的好朋友顾贞观以诗词打动了纳兰性德,通过其父纳兰明珠才总算是救回来了。
但宁古塔的严寒,让吴兆骞的身体受到极大的损害,回乡三年就去世了。
纵然如此,他也是流放宁古塔中最幸运的人了,至少他能回乡。更多的流放者,埋骨于白山黑水、冰天雪地间,成为他乡异魂。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