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校成为网络舆论的焦点,特别是在毕业招生季,各大高校常常成为自媒体的攻击对象。清华大学作为中国顶级高校之一,也经常受到恶意抹黑和不实传闻的困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当保持警惕,并且对于这些恶意言论保持理性思考,不轻易被误导。
最近一则关于清华大学的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视频中提到清华大学有80%的学生毕业后选择出国,这引发了一些人的批评声音,将清华大学称为"留美预备学校"和"带头讨好西方"。针对这种谣言,北京校园微信公号发布了《关于清华的这十个谣言,不要信!》的文章,对这些谣言逐一进行了驳斥。
事实上,只要稍加调查研究,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谣言与真相相去甚远。
(资料图片)
近年来,国内高校的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国际排名和影响力也在逐年提升,国内为学术研究提供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对"海归"的认识也变得更加理性。因此,境外留学并不再是大多数学生的首选。
而关于"清华的留学生几乎都留在国外建设他国"的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事实上,根据清华校友总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4月,2002至2011级的清华校友中超过半数已经回国工作,而且回国比例还在持续增加。
在当今崇尚学术无国界的时代,国与国、校与校之间的交流只会越来越频繁。除了自费留学,各种学术会议、访问学者、公派交换生项目都承担着促进国际交流的重要角色,其中也包括由国家主导的项目。如果说向西方学习是"讨好西方",那么今天越来越多的海外学生选择来中国留学,越来越多的海外教授被中国大学引进,难道他们都是在"讨好东方"吗?
历史已经证明,"闭关锁国"是狭隘的精主义思想,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封闭只会加速衰落和落后。从2021年开始,中国政府设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这是吸引海外优秀青年人才回国或来华工作的重要举措。
如今,在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承担核心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人员中,不乏许多留学归来的青年才俊,他们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良好的国际对话能力,为中国的科研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然,除了用事实驳斥恶意抹黑清华大学的言论之外,我们也应该思考为什么一些网民总是倾向于以清华大学为对象制造争议和引发舆论。利用民族情绪来炮制争议话题、煽动对立已经成为一些不良自媒体账号的常用手法。特别是对于知名学府和公共机构的谣言,似乎"不管真假,先踩两脚"已经成为互联网舆论的惯常操作。
作为中国顶级高校之一,清华大学得到了国家大量的科研和教育投入。因此,与清华大学相关的任何事件都会受到极大关注,一些批评可能会过于尖锐和偏激,但一些自媒体在高校招生季故意抹黑某所高校,其居心可谓"叵测"。
再加上一些不了解真相的网民习惯于在宣泄情绪之前就表达观点,不愿意核查事实,这无形中滋长了不良的舆论氛围。这也说明,在今天,媒体素养已经成为全社会迫切需要加强的一门必修课。
爱国应该是一种情怀、一种胸怀,理性、包容、正义,而不是一种情绪和偏见,更不是反智、狭隘和极端的表现。不辨真伪,盲目跟风,随意给大学扣上"讨好西方"的罪名,除了让成功收割流量的不良自媒体得意,最终受伤的是那些在校园里勤勉努力、默默耕耘的师生。
我们需要对待舆论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面对恶意抹黑和不实传闻,我们应该保持冷静,通过事实和数据来进行判断。这不仅是对清华大学的公平,也是对我们作为社会成员应有的责任。
同时,我们也要审视自身的媒体素养和思维方式。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必须学会辨别真假信息,不被标题党和片面解读所误导。我们应该追求客观、全面的报道,而不是只看表面现象,给高校和其他公共机构带来不公正的评价。
此外,网络上的舆论也需要更多的理性和对话。我们应该注重事实查证,提供可靠的信息和观点,避免盲目传播和信任未经证实的言论。公众在表达观点时应该注重逻辑思维和对事实的了解,而不是仅仅凭情绪和偏见发表言论。
对于高校而言,他们承担着培养优秀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责任。他们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客观评价和公正对待的基础上。我们应该以包容和尊重的心态来看待高校的发展,为他们提供支持和鼓励,而不是不加分辨地扣上各种不实的罪名。
警惕恶意抹黑清华大学的舆论倾向,是我们每个人应当肩负的责任。通过理性思考、客观分析和正确引导,我们可以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开放的舆论环境,为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标签: